在北京798艺术区的一个小展厅里,我第一次见到“旭阳双龙”的联合作品。墙上两幅三米高的水墨长卷,左边是传统工笔技法绘制的苍龙,鳞片纤毫毕现;右边却是用丙烯泼洒的抽象龙形,颜料在亚麻布上凝结成火山岩浆般的肌理。这种传统与当代的激烈碰撞,恰似中国绘画四十年来走过的路。
一、笔墨当随时代变
1980年代初的美院课堂上,老教授们还在用《芥子园画谱》教学生“皴法三十六式”。当时在浙江美院读书的章燕紫回忆:“我们临摹古画要用蝉翼宣,墨要自己研,差一分浓淡都要重来。”这种严格训练造就了扎实的基本功,却也像无形的枷锁。
时期 | 代表画家 | 核心特征 | 材料革新 |
1980-1995 | 吴冠中、周春芽 | 水墨现代化实验 | 生宣+丙烯混合 |
1996-2010 | 张晓刚、岳敏君 | 观念艺术介入 | 布面油画普及 |
2011-至今 | 旭阳双龙、徐冰 | 技术媒介融合 | 数字绘画+实体材料 |
1.1 破茧时刻
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,方力钧的光头人像让西方世界首次注意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爆发力。这种冲击直接影响了“旭阳双龙”中的张旭东,他在自述里写道:“看到老方画里那些扭曲的面孔,突然明白传统水墨也可以有愤怒的表情。”
二、材料革命进行时
在中央美院的材料实验室,我见过学生们把纳米颜料掺进墨汁,用3D打印笔替代毛笔。这种探索在“旭阳双龙”2018年的《混生》系列达到某种极致——他们用无人机喷洒矿物颜料,再用手工装裱的澄心堂纸承接,形成山水画的当代解构。
- 2005年:岩彩画复兴运动
- 2012年:数字水墨工作站在杭州成立
- 2021年:故宫文物修复颜料首次商用化
2.1 跨界生存法则
记得在UCCA看过徐冰的《地书》,完全由符号组成的“文字”让人会心一笑。这种跨界的智慧在“旭阳双龙”2020年的个展中也有体现:他们用AR技术让水墨山水在手机屏幕上流动,扫描题跋还能听到AI朗读的古诗。
三、市场与艺术的共舞
去年保利秋拍现场,一件“旭阳双龙”的元宇宙主题作品拍出820万。当槌声落定时,后排的年轻藏家们举起香槟的场景,与二十年前前辈们在潘家园捡漏的画面形成奇妙叠影。
年代 | 交易重镇 | 代表事件 |
1990年代 | 北京琉璃厂 | 荣宝斋首开当代书画专场 |
2010年代 | 香港会议中心 | 曾梵志面具系列破亿 |
2020年代 | 加密艺术平台 | NFT数字水墨兴起 |
画廊主李琳递给我一杯手冲咖啡,背后的屏幕上正循环播放“旭阳双龙”的创作纪录片。镜头里,两位艺术家为了调试投影映射的角度,连续三天睡在工作室的水泥地上。窗外国贸大厦的霓虹照进来,给未完成的作品镀上流动的光晕。
四、新水墨的N种可能
在景德镇陶溪川的市集上,我见过用青花料画赛博朋克的年轻匠人;上海西岸美术馆的儿童工作坊里,五岁孩子用iPad画的水墨熊猫正在云端生成动态NFT。这些碎片拼凑出的图景,或许就是“旭阳双龙”在新著《破界之墨》中预言的“无界创作时代”。
暮色中的798,又一群美院学生说笑着走过“旭阳双龙”的展览海报。他们背包里露出半截的数位板,在夕阳下泛着温柔的微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