氧气瓶与酥油茶
2018年冬天,我被公司派往西藏日喀则的医疗支援站。记得刚下飞机时,脑袋嗡的一声,太阳穴突突直跳,手里攥着的氧气瓶像救命稻草。站长老周用藏式铜壶给我倒了碗酥油茶:“喝这个比吸氧管用,信我。”

就在我捧着茶碗暖手时,仓库木门“吱呀”响动。逆光里站着个穿迷彩服的高个子,肩头扛着两箱药品,军靴上沾着雪泥。他放下箱子时,我听见金属徽章碰撞的清脆声——是边防巡逻队的标识。
| 我的城市装备 | 他的日常行头 |
| 带加湿功能的吸氧机 | 磨出毛边的军用挎包 |
| 防晒指数50+的隔离霜 | 晒成古铜色的脸颊 |
| 充电式暖手宝 | 装着青稞面的牛皮口袋 |
那个总在凌晨出现的人
后来才知道他叫多吉次仁,汉语说得比我还溜。每次巡逻队凌晨三四点经过卫生站,他都会用冻得通红的手叩响窗玻璃,把暖水袋隔着铁栅栏递进来。有次我实在好奇:“你们不睡觉的吗?”他摘下滑雪的护目镜,睫毛上凝着霜:“睡着就看不到启明星了。”
生活在海拔四千米
适应高原的过程像慢火熬粥。我学会了:
- 用牛粪炉子时要先垫石头
- 洗头后要立刻吹干以防感冒
- 收到哈达不能直接塞包里
有次我逞强跟着去牧区义诊,结果半路喘得跟拉风箱似的。多吉把自己的羊皮袄裹在我身上,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:“嚼点风干牛肉,比巧克力顶用。”那肉干硬得能硌掉牙,可胃里确实暖起来了。
| 城市生存法则 | 高原生存智慧 |
| 闹钟精确到分钟 | 看日头估算时间 |
| 外卖解决三餐 | 糌粑能揣三天不坏 |
| 地铁卡余额报警 | 马鞍袋里的盐巴见底 |
冰河惊魂夜
那个暴风雪的夜晚,牧民的妻子难产。我们的救护车陷在冰河里时,车灯照见远处晃动的光点——是多吉带着马队来了。他跳进齐腰深的冰水推车,上岸时裤腿冻成硬壳,还咧着嘴笑:“我属龙的,这点水算什么。”
后来在牧民帐篷里,他握着新生儿的小脚丫比划:“还没我的大拇指长呢。”火光映着他结冰的衣襟,滴答滴答落在泥地上。
转经筒与听诊器
春天巡诊时,我发现总有个老婆婆蹲在诊所墙角。多吉替我翻译:“她说你长得像她孙女,这个给你保平安。”掌心里是枚磨得发亮的铜转经筒,边缘刻着藏文六字真言。
现在它挂在我的听诊器旁边,金属相碰时会发出清响。就像他巡逻归来时,腰间水壶和匕首碰撞的声音。
雪山下的约定
他送我回成都培训那天的场景,比任何电影都鲜活。机场安检口排着长队,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腕,往我手心塞了块带体温的石头。是块浅褐色的页岩,上面天然形成藏文“ཨོཾ”(嗡)的纹路。
- 我背包里:专业书籍、降压药、充电器
- 他口袋里:半块压缩饼干、子弹壳做的口哨
飞机爬升时,我贴着舷窗看见他还在原地,迷彩服变成个小绿点,在雪山映衬下忽隐忽现。握紧那块石头,棱角抵得掌心发疼。
如今诊疗室的窗台上,那石头旁边放着晒干的雪莲花。窗外经幡猎猎作响,远处雪山轮廓温柔,像他笑起来时眼角皱起的弧度。




